Text Practice Mode
有關中國語文的歐化趨勢
created Mar 2nd, 14:40 by WSY
0
17 words
1 completed
0
Rating visible after 3 or more votes
saving score / loading statistics ...
00:00
我認為語文不只是我們用作簡單溝通的工具,還是一門可催生各式效果的藝術。故此,語文簡潔易明不一定是首要考慮,要視目的而調整運用。我因而不同意部份歐化趨勢為惡性。
用於日常溝通時,歐化句式有時更符合原意,甚至令表達更自然、不累贅。如當我們只希望客觀介紹劉伶的身世時,「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是最好的選擇。它在現代漢語的語感上比「劉伶乃竹林七賢之同儕。」來得自然簡潔,又不像「劉伶躋身竹林七賢。」般帶有感情色彩(「躋身」可解作「登上」,若聯繫竹林七賢在當朝特立獨行「反禮教」的作風、後世所謂「真正的禮教守護者」的評價,此句則有正面意思) 。
另外,使用歐化句式有時能加強表達效果,切合部分語境、文體的需要。
如「作為人民公僕,他竟虧空公款。」雖可改作「他是人民公僕,竟虧空公款。」,但前句將身份獨立成句,置於主語前,比後句更能強調對「身為公務員竟損害人民利益」的憤慨。
某些語境、文體更是需要「關於」 、「有關」、「由於」等介詞和「- 性」、「- 度」、「- 化」等新興後綴。在一些較正式、需要清楚展示邏輯關係或說服力的文件、文章上,這些歐化詞句能令文字看起來更完整、專業、客觀,甚至更簡煉。
如「增加學費的建議,超過一半委員贊成。」雖然也能描述會議的討論情況,但若在正式場合公開匯報時加上「關於」則感覺更完整,更顯對場合的尊重。「有關」等詞亦是引入及指明討論要點的簡便方法,比起不用指示詞清楚,又比「第一,在增加學費的建議上,......」的匯報模式更靈活。這樣更顯專業。
又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句不用以「由於......,因此 ...... 。」表明因果是因為其關係直接且屬生活常識。但若不在新聞專題報道中表明「由於中國崛起是國際格局變化的主因,因此其崛起面臨的體系壓力呈上升趨勢。」,這關係相對間接且需一定社會經驗理解的一句可能會被分別獨立理解,也就無法清楚向讀者說明「中國崛起嚴重影響國際格局」和「中國崛起面臨的體系壓力上升」的關係。
最後,「可信性」、「普及度」、「形式化」等中性「偽術語」除了讓學術文章看起來更專業客觀外,其實亦令文字更凝煉,更有表達力。固然,「很可信」的表達比「有很高的可信性」更自然簡潔。但同時,「- 性」、「- 度」這些後綴令我們能更簡便地表達中性意思,不用寫成「是否可信」、「有多普及」、「變得流於表面」等。
用於日常溝通時,歐化句式有時更符合原意,甚至令表達更自然、不累贅。如當我們只希望客觀介紹劉伶的身世時,「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是最好的選擇。它在現代漢語的語感上比「劉伶乃竹林七賢之同儕。」來得自然簡潔,又不像「劉伶躋身竹林七賢。」般帶有感情色彩(「躋身」可解作「登上」,若聯繫竹林七賢在當朝特立獨行「反禮教」的作風、後世所謂「真正的禮教守護者」的評價,此句則有正面意思) 。
另外,使用歐化句式有時能加強表達效果,切合部分語境、文體的需要。
如「作為人民公僕,他竟虧空公款。」雖可改作「他是人民公僕,竟虧空公款。」,但前句將身份獨立成句,置於主語前,比後句更能強調對「身為公務員竟損害人民利益」的憤慨。
某些語境、文體更是需要「關於」 、「有關」、「由於」等介詞和「- 性」、「- 度」、「- 化」等新興後綴。在一些較正式、需要清楚展示邏輯關係或說服力的文件、文章上,這些歐化詞句能令文字看起來更完整、專業、客觀,甚至更簡煉。
如「增加學費的建議,超過一半委員贊成。」雖然也能描述會議的討論情況,但若在正式場合公開匯報時加上「關於」則感覺更完整,更顯對場合的尊重。「有關」等詞亦是引入及指明討論要點的簡便方法,比起不用指示詞清楚,又比「第一,在增加學費的建議上,......」的匯報模式更靈活。這樣更顯專業。
又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句不用以「由於......,因此 ...... 。」表明因果是因為其關係直接且屬生活常識。但若不在新聞專題報道中表明「由於中國崛起是國際格局變化的主因,因此其崛起面臨的體系壓力呈上升趨勢。」,這關係相對間接且需一定社會經驗理解的一句可能會被分別獨立理解,也就無法清楚向讀者說明「中國崛起嚴重影響國際格局」和「中國崛起面臨的體系壓力上升」的關係。
最後,「可信性」、「普及度」、「形式化」等中性「偽術語」除了讓學術文章看起來更專業客觀外,其實亦令文字更凝煉,更有表達力。固然,「很可信」的表達比「有很高的可信性」更自然簡潔。但同時,「- 性」、「- 度」這些後綴令我們能更簡便地表達中性意思,不用寫成「是否可信」、「有多普及」、「變得流於表面」等。
